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科创融合增添禽业新动力

在18日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与深入交流基础上,第六届家禽营养与健康论坛10月19日继续迎来一系列前沿且系统的成果分享。与会专家围绕净能体系与精准评估、新型原料开发与安全管控、营养调控与肠道健康、数智科技与产业应用等核心方向,展开了更为系统、聚焦和深入的探讨,为家禽产业的“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上午场的大会报告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小军教授和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施寿荣研究员主持,下午场的报告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闵育娜教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武书庚研究员主持。共有13位特邀发言人在大会上进行汇报分享,深刻诠释了“融合创新·精准营养·数智科技·降本增效”的大会主题。

13.jpg
Part 01

数智驱动,精准评估:构建净能新体系与原料安全防火墙,夯实降本增效根基

从国际前沿的纤维能量价值重识,到本土自主的净能评定技术突破;从添加剂杂质的精准安全管控,到数智化平台的成功建立——多位学者的报告系统呈现了家禽营养领域在理论构建、技术革新与精准管控方面的最新进展,共同为产业“降本增效”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科学与实践基石。

净能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成为本场论坛的焦点之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Mingan Choct教授的最新研究为家禽饲料领域带来重要启示:传统营养评估体系可能忽略了纤维蕴含的显著能量价值。据其研究,家禽饲料中普遍存在约4.5%的代谢能缺口,而这一部分正来源于纤维在肠道内经微生物发酵所产生能量。这一发现重新定义了纤维的营养角色——它并非单纯的“抗营养因子”,而是具有显著的双重特性:一方面,纤维可能增加食糜粘度及消化负担;另一方面,其特定组分可经酶解转化为益生元,促进肠道发育与健康,从而间接提升饲料整体能量利用效率。为实现精准营养,行业亟需建立以总膳食纤维(TDF)为核心的评估体系,通过构建基于TDF的净能预测方程,并配套科学的酶制剂应用方案,将纤维系统性转化为“促营养因子”。

15.jpg

在我国,净能体系的本地化应用与技术创新同样成果显著。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所班志彬副研究员分享了鸡饲料净能评定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该团队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禽用智能呼吸测热装置,突破了家禽能量代谢测定的技术瓶颈,建立了完整的肉鸡净能营养技术体系,为我国饲料精准配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研究团队成功研制的智能呼吸测热装置,实现了对家禽产热量、呼吸商等关键代谢参数的精准连续测定。基于这一核心技术平台,团队采用间接测热法结合基础日粮替代法,特别针对我国饲料配方特点,优化了对玉米蛋白粉、棉籽粕等特色原料的净能评估,显著提升了高纤维原料的能量价值评价的准确性。应用实践表明,采用该净能体系配制的日粮可有效降低饲料成本,节约造肉成本。 17.jpg

精准营养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对原料与添加剂的精细化管理。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张海军研究员带来了关于胍基乙酸(GAA)产品杂质安全性评价的系统研究。该研究明确了单氰胺、双氰胺、三聚氰胺三种主要杂质的毒性等级与安全阈值,深刻指出“主成分安全≠产品安全”,为制定科学的杂质限量标准提供了关键依据,标志着饲料添加剂管理进入精细化、精准化的新阶段,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安全防火墙”。

19.jpg

净能体系与原料安全的革新成果,通过数智化平台实现了集成与增效。北京博亚和讯农牧技术有限公司柳晓峰总经理指出,产业通过构建以鸡净能数据库为基础,整合公开原料数据与动态营养需要模型,显著提升了配方精准度,已实现每吨饲料成本降低7-20元,并有效改善肉鸡料重比。生产环节的变革同样深刻,物联网与智能装备实现了鸡舍环境的“分钟级”智能调控,无小窗微正压环控等系统的应用,在示范基地取得了单只鸡日节料8.5克、冬季能耗直降65%的显著成效。在此背景下,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平台“禽之通”应运而生,它将配方计算、收益预测与对标分析功能深度融合,基于营养-生长速度模型预测不同方案的收益,助力养殖户优化经营决策,其核心正是“让农民学会用智能手机管理鸡舍”,推动产业从“经验养殖”到“数据决策”的深刻转变。

21.jpg

本场研讨清晰地表明,净能体系的完善与原料安全的管控已逐渐融合,并通过数智化平台实现了从数据库到生产端的全链条赋能。这一系列从理论到实践、从局部到系统的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饲料利用效率与养殖经济效益,更推动了行业向标准化、精细化与智能化方向迈进,为家禽产业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Part 02

融合创新,精准营养:筑牢肠道健康基石,打通品质提升核心通路

本届论坛的一个显著共识是,家禽产业的“降本增效”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饲料配方,而是必须通过动物机体本身的高效转化来实现。多位专家的报告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环节——肠道健康,并将其从传统的“消化吸收”功能,提升为决定产业效益和产品价值的战略性枢纽。

中国农业大学张炳坤教授在论坛上系统性地揭示了肠道健康对终端肉、蛋产品品质的深层影响机制,打破了传统认知局限。现代高产家禽品种在集约化养殖下面临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已成为制约品质提升的关键瓶颈。他的团队不仅揭示了肠道炎症通过 “肠-肌”轴导致的白条纹肉、肌肉滴水损失增加等肉质劣化的问题,更创新性地提出了蛋鸡 “炎性衰老” 概念,阐明随周龄增长,肠道功能衰退引发的慢性炎症是蛋壳强度下降、蛋清品质变差的核心因素之一。团队创新性开发出甜菜碱磷酸盐营养解决方案。该添加剂通过“肠肝同治”机制和抗炎功能等,有效改善肠道健康,在低蛋白日粮背景下仍能显著促进胸肌发育、提升蛋品质量。这项研究明确了“健康的肠道是生产优质产品的起点”,为产业从追求“量”到提升“质”的转型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26.jpg

同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王文策教授通过视频分享了其团队在鹅痛风病领域的的攻关进展,进一步拓展了肠道健康的调控维度。王教授在论坛上揭示了鹅痛风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筛选特定功能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GG、植物乳杆菌及阿克曼菌)和植物提取物(刺梨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阐明了其通过“肠-肝-肾”轴缓解痛风的作用路径,为困扰水禽养殖业的重大代谢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营养干预方案。王文策教授的研究为开发替代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鹅痛风绿色营养调控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保障我国水禽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的发现与营养的方案,最终需要通过精准的工艺才能高效落地。倍塔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丞博士展示的多油脂全乳化技术与碴加粒工艺,正是这一理念的杰出实践。该方案通过三级喷涂与乳化预处理,有效解决了高油脂添加的工艺难题,同时优化饲料物理形态以主动促进消化系统健康。这标志着家禽养殖的投入正从“关注营养素含量”转向“关注营养素的可利用性与生理效应”,体现了 “工艺创新直接服务于肠道健康,从而保障精准营养效果” 的先进理念。

27.jpg

本环节的报告清晰勾勒出现代家禽养殖的价值实现路径:创新的饲料工艺为营养高效利用奠定物理基础,精准的营养调控为肠道健康提供生化保障,而健康的肠道系统则成为将前端投入转化为终端品质的核心枢纽。这条环环相扣的技术链条表明,维护肠道健康已从传统的养殖环节,跃升为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效益的战略支点,正在推动家禽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实现根本性转变。

Part 03


协同增效,开源节流:创新低蛋白日粮与多元化饲料资源,开辟节粮降耗新路径

为摆脱饲用豆粕原料对国外的依赖,提升饲用蛋白原料的自主性,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紧密围绕低蛋白日粮和创新蛋白饲料原料开发的研究方兴未艾。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袁建敏教授创新性地开发出基于淀粉结构的低蛋白日粮氨基酸精准供给技术,为解决畜牧业蛋白原料紧缺问题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研究系统揭示淀粉消化速度与氨基酸代谢的内在规律,发现快速消化淀粉可优化肠道营养吸收,减少氨基酸氧化损耗,显著提升蛋白质合成效率。团队通过多组试验构建了可消化赖氨酸需求与直链/支链淀粉比例的数学模型,实现了不同淀粉结构日粮的氨基酸精准配比。试验表明,使用快速消化淀粉并匹配特定氨基酸组合,可在低蛋白日粮中达到高蛋白日粮的生产效果,同时慢速消化淀粉需与氨基酸供给同步以保障动物生长性能。该技术通过优化淀粉与氨基酸的协同作用,有效降低豆粕依赖,为解决畜牧业蛋白原料紧缺问题提供了切实路径。

29.jpg

在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和应用中,巴西南大河联邦大学Ines Andretta教授报告了以巴西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为代表的非常规饲用原料,揭示了新型原料在全球饲料体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行业提供了创新性的管理思路。Andretta教授指出,原料的变异性是制约其有效利用的核心挑战,这种变异性不仅体现在营养成分组成上,还涉及物理特性及养分利用率等多个维度。针对这一行业痛点,报告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供应商专属的原料档案库,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其次,应将副产物视为动态变化的原料类别,建立定期更新的营养成分数据库。此外,酶制剂的选择应基于原料特性而非日粮类型,通过针对性添加提高养分利用效率。Andretta教授特别强调,精准营养的实现必须以精确数据为基础。她提出的"从原料到配方"的全链条质量管理理念,为新型原料的科学利用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指导。

30.jpg

在消费升级与产业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家禽产业的未来发展必须从“生产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本次论坛的专家指出,通过科学技术深度赋能与品牌价值精准塑造的双轮驱动,推动产品实现从“合格”到“优质”再到“高端”的价值跃升,已成为产业突破同质化困局、赢得未来市场的破局之道。

Part 04

价值赋能,需求导向:以科学与品牌驱动产品优质化,实现产业价值跃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王晶研究员直面禽蛋产业每年因蛋壳破损导致巨额经济损失的行业痛点,将蛋壳研究从表观现象推向分子机制层面。她系统阐明了蛋壳作为一种精密生物矿物的形成规律,并创新性地提出从“钙源选择、钙代谢优化到子宫炎性状态调控”的系统性营养干预策略,为显著降低破损率、延长产蛋周期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36.jpg

与此同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蒋守群研究员则致力于破解美食背后的科学密码。面对集约化养殖可能带来的风味弱化问题,她在论坛上介绍了电子鼻、电子舌及代谢组学等现代分析技术,首次系统构建了黄羽肉鸡的科学风味评价体系,精准鉴定出肌苷酸、己醛等关键风味物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手段优化肌肉脂肪酸组成,为“好吃”这一感性认知找到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执行的技术路径。  39.jpg

在科学为产品品质筑牢根基之后,如何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认可的品牌价值,成为完成价值创造的“最后一公里”。古龙坑山泉蛋”品牌创始人Q博士智库服务平台专家邱榕生博士的实践为此提供了成功范本。他凭借深厚的营养学背景,引领品牌完成了从“我们有什么就卖什么”到“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创造什么”的根本性转变。品牌依托武夷山生态优势,通过营养素强化技术研发出富含DHA与虾青素的功能性鸡蛋,并凭借“无菌可生食”的全程可追溯品质体系,精准切入高端市场,成功将一枚普通的鸡蛋打造为承载健康理念的消费载体。

47.jpg  

家禽产业的价值升级之路,是一条以尖端科技破解品质难题、提升内在价值为纵轴,以市场思维重塑产品定位、实现品牌溢价为横轴的立体化发展路径。它标志着家禽产业正从以成本和规模为中心的同质化竞争,迈向一个以科技创新和用户价值为核心竞争力的全新时代。

中国农业大学呙于明教授针对本次论坛的主题系统阐述了我国家禽营养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动物营养学科发展的百年历程中,我国在家禽营养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包括低蛋白日粮技术、抗生素替代方案和精准饲料配方技术,显著提升了养殖生产效率。面对当前饲料资源短缺、养分利用效率偏低等产业瓶颈,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豆粕减量替代与节粮专项行动,引导行业向节粮型养殖转型。在科研创新层面,呙于明教授团队取得系列突破:揭示共生菌Romboutsia lituseburensis的免疫调节功能,验证种鸡营养的跨代遗传效应,并通过维生素A显著降低异质肉发生率,利用蛋氨酸与胆碱改善子代肉品品质。技术体系构建上,团队建立的净能评价体系正推动行业由代谢能向净能系统升级,结合氨基酸平衡模式与复合酶制剂技术,实现了低蛋白低豆粕日粮的精准配制。面向未来,呙于明教授强调,家禽营养学将深度融合遗传学、生物信息学与人工智能,构建数字化营养供给系统,通过靶向调控、价值量化与新资源开发三大路径,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科技支撑。 51.jpg

在互动论坛环节,由禾丰股份董事、首席技术官邵彩梅博士主持,多位行业专家围绕“降本增效”与“品质提升”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路径。在“降本增效”层面,泰高中国首席科学家张若寒博士指出,通过复合植酸酶组合技术,可显著提高植酸磷利用率,实现降本。圣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卢长吉博士强调了从标准化养殖向定制化营养转变的重要性。他认为,必须根据养殖场的具体环境、品种和管理条件来量身定制营养方案,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并重点指出了净能体系在精准评估饲料价值上的优势以及应激状态下的氨基酸需要量问题。温氏股份研究院饲料营养技术中心执行总经理谭会泽博士强烈呼吁行业大胆应用净能体系,“不要等代谢能完美后再行动”。他提出,企业目标应从追求料肉比转向“最低造肉成本”,除饲料端外,饲养管理的优化可能带来更显著的降本空间。他提出四大技术方向: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技术、净能体系应用、以肉质为核心的精准营养调控以及地产优势原料的高效利用。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饲料事业部蛋鸡料产品技术总监王瑛博士进一步强调,降本需区分投入与产出,提升产蛋性能比单纯降低饲料成本更为关键。她建议通过改善鸡群健康、精准营养及净能体系应用实现增效,同时挖掘淘汰鸡的溢价空间。北京中农优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向红女士则从“增效”的角度出发,说明行业要追求高品质的畜产品,“造一个好吃的蛋”,追求溢价,创造溢价。而北京君德同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立彬博士以胍基乙酸为例,说明特殊添加剂在能量代谢方面的显著价值。

关于“品质提升”这一主题,卢长吉博士提出应从育种、应激控制和鸡群均匀度三方面综合解决异质肉问题。谭会泽博士强调黄羽肉鸡需建立科学的风味评价标准,并通过营养调控实现品质差异化。王瑛博士认为蛋品质量的基础在于全程健康管理,需重点关注肠道健康、肝脏功能和免疫营养。赵向红副总经理指出,在多重应激背景下,强化抗氧化功能对延长产品货架期至关重要。

邵彩梅博士总结指出,降本增效需要技术突破、精细化管理与经营智慧深度融合,企业应根据自身定位选择适合的路径。本次论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既有实操性又具前瞻性的思路。

54.jpg

最后,大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张炳坤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学术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推动产业变革的集结。论坛成果表明,我国家禽营养研究已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理论上,从通用的营养标准迈向动态调控与系统优化的精准营养新阶段;在技术上,由依赖经验升级为数智驱动的精准决策;在路径上,借由“肠-肺轴”、“肠-肌轴”、“炎性衰老”等机制解析,将肠道健康确立为品质提升的核心枢纽;在价值链上,则通过安全管控、资源拓展与品质调控,成功推动产业由“高产”向“优质”的战略转型。

随着会议议程的圆满结束,本届论坛在融合创新与数智驱动的基调下成功落下帷幕。两天来,众多权威专家带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不仅在精准营养、肠道健康、净能评定、原料安全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共识与成果,更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对话,切实推动了科学研究向产业效益的高效转化。本次论坛所汇聚的智慧与方案,必将有力引领家禽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未来,开启行业发展的新篇章。同时,期待更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及业界同仁在未来踊跃参与,共同交流前沿思想、分享创新实践,携手推动中国家禽营养研究与产业应用迈向更高水平,为全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0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