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环保问题再次成为生猪养殖行业的热门话题,主要是今年以来多个省份重新启动了生猪养殖污染治理行动,尤其是湖南全省范围内进行养殖污染排查,在时间上与发改委联合农业部等多部门的生猪产能调控在时间上重合,引发很多人的联想。很多自媒体也借此夸大宣传、制造焦虑。
事实上,作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今年是很多污染治理行动的收官之年,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及各省、市、县制定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等。已经完成治理任务的地方政府需要巩固治理成果,迎接收官考核;而目前还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地方政府则更需要突击整治。
同时,2025年5月16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是2015年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又一里程碑式的方案。
《方案》提出,到 2027 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 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 2035 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方案》要求,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面向中小养殖场(户)的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体系,到 2027 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十年前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了“环保风暴”,十年后的这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同样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5月底发改委启动生猪产能调控之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养殖污染排查整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加入到整治行动中,尤其是农业部给地方政府部署减少100万头能繁母猪任务后,环保成为一箭双雕的工具。
此外,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等多部门联合引发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对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
多重任务之下,今年生猪养殖行业确实面临巨大的环保压力。但我们仍要理性看待环保政策的的影响。
1,养殖粪污处理的首要原则仍然是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对于平原较多的北方,对排放标准要求不是很严格,对粪污处理设施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但是需要养殖场户通过租赁、协议排放等形式配套土地用于消纳。
2,南方由于水网密集、山区较多,不仅可以用于消纳粪污的土地有限,而且多雨天气导致还田粪污容易再次汇流到河湖中,因此南方区域排放标准更为严格,相对治理成本更高。但可以通过专业粪污处理企业进行集中处理来降低成本。
3,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行动,此前环保要求较为宽松的散养户这次必然面临压力,但是也并非像网传那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升级改造,开拓还田路径仍然是散养户更现实的选择。
4,对于单体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由于需要消纳粪污的面积更大,面临的压力也更大。头部企业通过污水内部循环(冲洗猪圈等)减少污水排放量,减轻治理压力。
5,对于本次整治不符合标准的养殖场户,政策也会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升级改造;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进行升级改造养殖场户,也会给出一定时间进行清养处置。
6,2015-2017年的“环保风暴”没有影响全国产能,主要是农业部引导鼓励养殖区大幅度的增加了产能,对冲了“环保风暴”中清退的产能。本次环保整治恰逢生猪产能调控,各省均面临调减产能的压力,环保整治中清退的产能很难有新增产能对冲。
总之,这次养殖行业的粪污综合整治才刚刚起步,未来一定会扩大规模,提高力度。虽然不是为了生猪产能调控,但是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能调控的推进,促进生猪产能回归合理。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