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内蒙古充分挖掘资源和地域优势,坚持抓大不放小,依托国家和自治区奶业振兴项目,以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为抓手,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探索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道路。
政策递进 筑牢发展根基
早在2019年,内蒙古就出台了《关于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开展种养加合作经营试点、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试点、建设小作坊示范店等典型示范带动行动,率先探索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动设备标准化、奶源标准化、工艺标准化。
2022年,为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出台“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实施,对新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新建奶业发展园区、新增规模化苜蓿草种植等9个方面进行支持,进一步推动自治区奶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内蒙古再次出台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俗称“奶33条”),进一步加大奶业振兴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奶产业转型提档,全力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下,全区奶源基地建设扎实推进,饲草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现有百头以上荷斯坦奶牛规模养殖场518个、存栏119万头、成母牛占比达到55%、泌乳牛单产达到10.2吨、规模化率达到96%。
2025年,自治区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出9条措施,落实助企行动,被称作“新奶九条”。“新奶九条”中,又提出对中小养殖场自办的生产巴氏杀菌乳、低温发酵乳、奶酪和地方特色乳制品等生产加工企业(需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按照投资总额的30%给予补贴,单个主体补贴不超过1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养殖场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支持力度。
“之前的‘奶33条’是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给予的补贴,‘新奶九条’增设了对自办加工的奶畜养殖场补贴,支持中小养殖企业自办加工,让他们与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形成差异化发展。同时,加强对特色乳制品的扶持力度,让奶产业良性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奶业处处长王红柳表示。
奶农办厂 激活产业活力
走进位于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西贝汇通牧业有限公司奶豆腐制作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奶香。
据了解,该公司作为当地唯一规上食品工业企业和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投资1亿元,占地7000余平方米,构建了“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奶制品3000吨,2024年工业总产值达3102万元。
“我们的自有牧场有奶牛496头,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监测奶牛健康,配套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年产鲜奶1850吨,奶源100%自供。同时,吸纳本地就业47人,其中14人参与非遗奶制品技艺传承。并优先采购周边农牧民饲草料,带动200余户增收。”公司负责人霍雪岭介绍,“我们从建厂就搞养殖加工一体化,从牧场到市场全程自己把控。现在不光卖鲜奶,还做酸奶、奶酪,利润比单纯卖原料奶高了三成。”
目前,锡林郭勒盟已构建起“以加工企业为骨干、小型生产作坊为补充”的特色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与主体数量均居全区首位,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盟年生产奶制品6万吨,涵盖80余种传统及创新产品,日处理鲜奶能力达580吨,产业活力持续迸发。已登记注册的地方特色乳制品生产企业达到37家、地方特色乳制品小型生产作坊达到729家。全盟奶制品产值从2020年的2亿元迎来“几何式增长”,2024年已达到18亿元,带动就业超6000人,辐射养殖、物流、文旅等多个领域,实现协同发展。
品牌溢价、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公用品牌是内蒙古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的缩影。
目前,全区现有年销售500万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7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两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6家。全区乳制品加工能力达1250万吨。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232.2万吨、同比增长6%,其中固体及半固态乳制品产量为22万吨,占乳制品产量9.5%,较2024年末提高了2.5个百分点。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地理标志奶产品保护工程,培育出呼伦贝尔牛奶、锡林郭勒奶酪、阿巴嘎策格3个乳业区域公用品牌。依托产业特色打造企业品牌,引导乳制品生产企业加强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打造,伊利集团、蒙牛集团分别位列“2024年全球乳业20强”第五和第九位,蒙恩、维聪、兰格格等22个企业品牌,骑士、安牧态、鸿雁传奇等21个产品品牌入选《2024—2026年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进一步提升了自治区奶业知名度,2024年,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0亿元。
产业融合 拓宽增收路径
走进位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的众诚牧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明亮的现代化厂房。宽敞明亮的牛舍,配备了先进的通风系统和温控设备,确保每头奶牛都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刚出生的小牛犊被安置在独立的保育间,接受专业的护理。
在智能化挤奶车间,数百头奶牛按照预设的程序,安静地排队进入转盘式挤奶机。巨大的转盘缓缓旋转,一次性可容纳60头奶牛同时挤奶,整个过程无需人工驱赶,自动化程度极高。
这一切的背后,是当地村民自发“众筹”的奇迹。2019年,和平村党支部书记边俊峰凭借多年的养殖经验和对当地资源的敏锐洞察,大胆提出了“众筹”养殖奶牛的创新模式。
“伊利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收购保障,村党支部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协调各方资源,合作社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农民通过入股获得分红,脱贫户优先参与,确保他们共享发展成果。”边俊峰告诉记者。
最终,合作社共整合资金1.35亿元,吸纳291户农户入股,其中包括11户脱贫户。2020年,首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奶牛陆续进场,标志着众诚牧场正式进入运营阶段。如今,众诚牧场日产鲜奶70多吨,年产值突破亿元,带动当地6.5万亩饲草种植,满足两万余亩高标准农田的肥料需求。更重要的是,它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余万元,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目前我们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后售卖,1公斤零售价格为12元,去除人工、水电等成本,鲜奶加工后平均每公斤可增加收入2元左右。生产线改造升级后,日加工鲜奶量可达到20吨以上,年产值能从5000万元提升到8000万元左右,年利润有望提升20%以上。”边俊峰坦言,小农户单打独斗肯定吃亏,现在抱团取暖,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才能跟超市直接谈价钱。
此外,位于赤峰市的内蒙古维聪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巴氏奶和酸奶的养殖加工一体化企业,具备日处理鲜奶100吨的生产能力。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除消纳自产的鲜奶外,还收购周边养殖户的奶源,带动周边700家农户。
“众诚牧业和内蒙古维聪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模式正是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实践,自治区有专项资金,要重点扶持这样的企业,贷款利息比市面上低,而且还有贴息政策。这样对构建产加销紧密协作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生鲜乳购销秩序、增加奶农收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王红柳告诉记者。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