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 首页养殖草食资讯> 正文
2025年上半年全国牛存栏近1亿头
发布时间:2025-09-02 16:36来源:国际畜牧科技


全国牛存栏约1亿头触底回升!环比增加230万头

2025 年二季度末,全国牛存栏9992 万头,呈现 “同比微降、环比回升且连续两季度低于 1 亿头” 的特征:

1756801503417559.png

同比维度:较去年同期减少 212 万头,降幅 2.1%。这并非产业 “衰退” 信号,而是肉牛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提质增效” 转型的必然结果 —— 部分低效、环保不达标散户加速退出,而规模化养殖场的产能释放存在时间差,总量短期波动实则是长期结构优化的缩影。

环比维度:较 2025 年一季度末增加 230 万头,增幅 2.4%。一季度受冬季饲草消耗、春节后市场阶段性清淡等因素影响,是肉牛养殖传统 “调整期”;二季度气温回升、饲草供应改善,叠加养殖户补栏、育肥节奏恢复,存栏环比明显修复,体现产业内在的季节性修复能力。

1756801550665383.png

长期视角:全国存栏连续 2 个季度降至 1 亿头以下,既反映结构调整的 “阵痛”,也预示产业正从 “数量扩张” 转向 “质量深耕”,长期有望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内蒙古牛存栏1032万头同比增长6.3%,占比10.33%

2025 年上半年内蒙古肉牛存栏1032.10 万头,同比增长 6.30%,全国占比从 2024 年的 9.34% 跃升至 10.33%,“排头兵” 地位持续巩固。增长源于三重优势叠加:

1756801593536034.png

资源与政策协同:内蒙古坐拥全国最广阔的天然草原与人工草场,“草畜平衡” 政策长期落地,既保障草原生态可持续,又为肉牛养殖提供充足优质饲草。自治区聚焦良种繁育,推进西门塔尔牛、蒙古牛等优良品种选育推广;针对规模化养殖,给予基建、贴息补贴,推动传统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

产业链全链拉动:内蒙古肉牛屠宰加工产业成熟,头部企业布局 “养殖 - 屠宰 - 精深加工” 全链条,稳定的收购需求反向刺激养殖户补栏。以通辽、赤峰产业集群为例,“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养殖户共享产业增值收益,进一步巩固养殖规模。

新疆牛存栏848万头同比增长2.6%,占比8.49%

新疆上半年肉牛存栏848.65 万头,同比增长 2.60%,全国占比提升至 8.49%。增长核心驱动力是 “品种改良” 与 “农牧结合模式优化”:

1756801643111247.png

良种繁育破局:新疆褐牛是优良地方品种,但过去存在种群分散、选育滞后问题。近年通过建设国家级种公牛站、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加速新疆褐牛良种化;同时引入西门塔尔牛等外来品种杂交改良,大幅提升肉牛生长速度与出肉率,养殖效益显著增强。

农牧结合提质:新疆农牧区广袤,玉米、苜蓿等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农区育肥 + 牧区繁育” 模式日益成熟。农区利用秸秆、青贮开展舍饲育肥,牧区聚焦基础母牛养殖与犊牛繁育,既保障饲草料供应稳定,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南疆地区还将肉牛养殖与乡村振兴结合,政策扶持吸引农户参与,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四川牛存栏811万头同比增长0.1%,占比8.12%

四川以811.10 万头存栏稳居第三,同比仅增长 0.10%,虽增幅平缓,但在南方省份中仍凸显 “畜牧大省” 韧性。四川肉牛养殖 “散户散养与适度规模并存”,增长逻辑在于:

1756801714832807.png

政策托底与品种迭代:四川出台 “川牛振兴” 行动计划,重点加强能繁母牛保护,对能繁母牛养殖户给予补贴,稳定基础母牛种群规模。同时持续推广西门塔尔牛、蜀宣花牛等优良品种,通过品种改良提升生产性能,抵消部分散户退出带来的存栏波动。

饲草瓶颈局部突破:四川山地多、平原少,饲草资源紧张。近年通过 “粮改饲”、青贮玉米种植,以及利用丘陵草山草坡开展放牧补饲,一定程度缓解饲草压力。但土地资源有限、饲草成本偏高,仍是制约其快速增长的核心因素。

云南牛存栏694万头同比下降6.7%,占比6.95%

云南上半年肉牛存栏694.54 万头,同比下降 6.70%,全国占比降至 6.95%。回落是产业转型期的短期调整:

1756801824815526.png

气候与资源约束显效:云南部分主产区遭遇阶段性干旱,天然牧草生长受限,依赖放牧的散户养殖成本上升,补栏意愿减弱。同时生态保护力度加大,部分草原牧区实施禁牧、休牧,传统放牧规模被迫压缩,散户退出速度快于规模养殖场补位速度,导致存栏短期下降。

产业升级阵痛:云南正推动肉牛产业从 “散户散养” 向 “适度规模 + 标准化养殖” 转型,但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良种体系完善需要时间。转型中散户因环保、效益因素退出,新养殖主体尚未完全形成产能,存栏出现阶段性波动,长期看产业升级后仍有增长潜力。

甘肃牛存栏538万头同比增长0.5%,占比5.39%

甘肃上半年肉牛存栏538.68 万头,同比增长 0.50%,全国占比微升至 5.39%。增长得益于 “产业集群化” 与 “饲草高效利用”:

1756801890951464.png

产业集群带动:甘肃以河西走廊为核心打造肉牛产业集群,集中布局标准化养殖场、饲草料加工企业与屠宰加工厂。集群内企业通过统一供种、饲草、技术服务,提升养殖效率与效益,吸引资本与农户参与。

秸秆饲料化突破:甘肃是全国玉米主产区之一,秸秆资源丰富。近年大力推广秸秆青贮、黄贮技术,将废弃玉米秸秆转化为优质饲草,既降低养殖成本,又保障冬春饲草供应,为存栏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吉林牛存栏470万头同比增长2.8%,占比4.71%

吉林上半年肉牛存栏470.60 万头,同比增长 2.80%,全国占比提升至 4.71%。作为东北肉牛主产区,增长动力源于 “饲草优势” 与 “全产业链赋能”:

1756801941538337.png

粮改饲与饲草优势:吉林玉米种植面积大,“粮改饲” 政策推动下,大量玉米转化为青贮饲料,为肉牛育肥提供低成本、高品质饲草保障。草原与秸秆资源结合,让 “牧区繁育 + 农区育肥” 模式高效运转,提升养殖比较效益。

全产业链布局:吉林聚焦肉牛种业振兴,加强西门塔尔牛等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引进培育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 “养殖 - 加工 - 销售” 全链贯通,养殖户直接分享市场红利,补栏积极性持续提升。

6省份牛存栏同比增长  8省份牛存栏同比下降

(一)增长型省份:宁夏领涨,政策 “强刺激” 见成效宁夏上半年肉牛存栏166.10 万头,同比大增 7.60%,居全国增幅之首。

爆发源于 “政策精准发力”:自治区出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在良种繁育上建设宁夏黄牛遗传资源保护基地,加速品种改良;养殖端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给予用地、贴息补贴;产业链上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形成 “政策引导 - 产业集聚 - 效益提升” 良性循环。

1756802004884361.png

(二)下降型省份:江西领跌,转型与竞争双重压力江西上半年肉牛存栏152.60 万头,同比暴跌 26.90%,降幅全国居首。背后是 “散户退出” 与 “产业竞争” 双重影响:

散户退出加速:江西肉牛养殖长期以散户为主,环保政策趋严下,散户因污染治理能力不足被迫退出;且肉牛养殖周期长、成本高,与生猪、家禽等短期回报快的产业竞争中,散户资金与精力逐渐转移,存栏快速下降。

规模化补位滞后:江西规模化肉牛养殖尚处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散户退出后,规模化养殖场产能尚未及时填补,总存栏大幅回落。

此外,黑龙江(存栏 363.35 万头,降 11.44%)、广西(存栏 295.49 万头,降 12.00%)存栏下降,源于 “饲草成本上涨” 与 “市场周期调整”:两地饲草料价格受国际粮价、国内种植结构影响持续走高,压缩养殖利润;肉牛价格阶段性回调,养殖户补栏意愿低迷,叠加部分养殖场主动优化结构缩减存栏,共同导致存栏下降。

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政策、结构、资源与市场的交织博弈

(一)政策导向:从 “保供给” 到 “提质增效”全国及地方肉牛产业政策正从 “单纯保存栏规模” 转向 “提质增效 + 结构优化”。优势产区通过政策聚焦良种、饲草、全链,放大比较优势;部分省份因政策衔接、产业定位滞后,导致存栏波动。

(二)产业结构: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进程提速肉牛产业 “散户散养→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 转型趋势愈发明显。存栏增长的省份,往往是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较快的地区;存栏下降的省份,多处于散户退出与规模养殖补位的 “空档期”。

1756802062477217.png

(三)资源约束:草畜平衡与饲草保障成核心矛盾天然草原、饲草料资源是肉牛养殖 “生命线”。内蒙古、新疆、甘肃等草畜资源丰富的地区,存栏稳步增长;南方省份与部分资源紧张的北方省份,因饲草供应不稳定或成本高企,存栏增长受限甚至回落。

(四)市场周期:价格与效益左右养殖决策肉牛价格周期性波动、养殖成本变化,直接影响养殖户补栏意愿。价格高位、效益向好时,补栏积极(如内蒙古、宁夏);价格低迷、成本高企时,补栏收缩(如江西、黑龙江)。

肉牛产业发展趋势预测趋势展望与产业建议

(一)趋势展望:集中度提升,规模化与智能化成主流未来,全国肉牛存栏将继续向内蒙古、新疆、四川等优势产区集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规模化养殖场将成为养殖主体,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养殖管理、疫病防控中的应用会愈发广泛,推动产业向 “高效、智能、绿色” 转型。

全国存栏连续两季度低于 1 亿头,既反映结构调整 “阵痛”,也预示产业正从 “数量扩张” 转向 “质量深耕”,长期有望实现更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建议:

优势产区强化核心竞争力:内蒙古、新疆等龙头省份应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升自主育种能力;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与高效利用技术推广,保障饲草供应;推动屠宰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品牌影响力。

转型省份加快补位与升级:江西、云南等存栏下降省份,应加大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加速养殖场建设;完善散户与规模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如 “托管养殖”“订单收购”),帮助散户平稳转型。

全国层面完善保障与调控机制:建立全国肉牛产业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价格、疫病、政策等信息稳定预期;加大 “粮改饲”“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等政策实施力度,保障饲草供应与生态平衡;推动肉牛种业振兴,突破 “卡脖子” 品种依赖,从源头提升产业竞争力。

2025 年上半年全国肉牛存栏近 1 亿头,且二季度环比回升的态势,既体现产业季节性修复活力,也折射结构调整深层逻辑。优势产区崛起、转型省份阵痛,共同勾勒出中国肉牛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轨迹。

唯有顺应趋势、破解瓶颈,才能推动中国从 “肉牛养殖大国” 向 “肉牛产业强国” 稳步迈进。

文章部分数据信息来源:各省统计局公开披露数据,受数据发布时效等因素影响,部分省份相关统计存在暂缺情况。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0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