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 首页养殖生猪企业动态> 正文
牧原股份:2025上半年净利润105.30亿元 同比增长1169.77%
发布时间:2025-08-21 13:28来源:公告


牧原股份8月21日公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营收764.63亿元,同比增长34.46%。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105.30亿元,同比增长1169.77%。基本每股收益1.96元/股。同比增长1206.67%。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在行业发展情况

1、生猪养殖行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6,619万头,同比增加224万头,增长0.6%;猪肉产量3,020万吨,同比增加39万吨,增长1.3%。2025年6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2,447万头,较上年末减少296万头,下降0.69%。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较上年末减少35万头,下降0.86%。

2025年上半年,行业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生猪价格窄幅波动,大部分时间运行在14-15元/公斤,生猪养殖行业总体处于中等盈利水平。2025年上半年,主要饲料原粮价格总体企稳,全国玉米价格小幅反弹,小麦、豆粕价格总体稳定。

2、生猪屠宰行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猪肉产量为3,020万吨,占主要畜禽肉类产量的62.36%。目前我国规模屠宰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未饱和,生猪屠宰市场集中度较低。为加强生猪屠宰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推进生猪屠宰行业的转型升级。

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畜禽屠宰“严规范促提升保安全”三年行动方案》,方案中指出“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到2025年,全国畜禽屠宰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屠宰产能向养殖主产区集聚,与养殖产能匹配度明显提高,畜禽屠宰产能利用率和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畜禽屠宰规范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2024年1月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施行,对生猪定点屠宰厂明确具体要求,加快行业转型升级。2025年3月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审查规定》施行,进一步加强对生猪屠宰行业的管理。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从2021年的26,485万头增长至2024年的33,773万头,占比由2021年的39.45%提升至2024年的48.07%,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2025年1-6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8,355万头,同比增加14.5%。随着消费者对肉类产品的标准提高及需求增加,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将向着规模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二)公司经营情况概述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共销售生猪4,691.0万头,其中商品猪3,839.4万头(包括向屠宰肉食类子公司合计销售1,138.8万头),仔猪829.1万头,种猪22.5万头。公司共计屠宰生猪1,141.48万头,销售鲜、冻品等猪肉产品127.36万吨。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64.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46%,其中,屠宰、肉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3.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3.83%;公司实现净利润107.90亿元,同比增加952.92%;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73.5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13%;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6.06%,较年初下降2.62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公司生产成绩持续改善,生猪养殖成本逐月下降,2025年6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低于12.1元/kg。后续公司会围绕健康管理、种猪育种、营养配方、智能化应用等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的管理,提升各项生产指标,持续降本增效,努力实现今年制定的全年平均12元/kg的成本目标。

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发挥屠宰与养殖的业务协同效应,通过屠宰业务了解各地市场需求,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升养殖端的育种工作及生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展屠宰肉食业务销售渠道,持续构建全国猪肉销售网络,优化客户结构与产品结构。公司通过加大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研发投入来提升生产效率与运营能力,为全国客户供应高质量猪肉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屠宰、肉食业务已在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设立70余个服务站。2025年上半年,公司屠宰生猪1,141.48万头,同比增长110.87%。随着公司对销售渠道的不断开拓,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达到78.72%。后续公司将继续提升已投产屠宰厂的运营效率,提高产能利用率,从市场开拓、渠道建设、人才培养、内部运营管理等方面发力,增强屠宰肉食业务的盈利能力。公司将持续在全产业链的体系下,通过对养殖端与屠宰端的联动管理,进行全价值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一头猪价值的最大化,提升价值增益空间。

2025年上半年,公司积极探索产业互联、共同发展、联农助农。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种猪的研发需要大量研发投入,母猪养殖具有复杂性与高风险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繁殖性能下降,直接影响整个养殖业务的效率和经济效益,这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精细化的管理、稳定优质的饲料以及持续的技术投入。公司着眼于客户需求,聚焦育种、疫病防控等核心环节,发挥规模与技术优势,向市场提供优质、稳定的仔猪供应;养殖户专注于育肥管理,减少资金投入(如母猪舍、育种设施),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效益。公司推出的创新仔猪销售方案,可以让客户提前锁定仔猪采购价格,能够有效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其成本的稳定性,从而为提升整体收益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1-6月,公司对行业提供仔猪829.1万头,公司与客户风险共担、价值共享,构筑了更加长期、稳定、互信的合作关系。公司将持续发挥产业的带动作用,构建产业互联平台,与农户共享信息、技术、资源等,实现联农助农、共创共享。

2025年上半年,公司高度重视投资者合理回报,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回报股东。2025年6月公司实施了2024年度权益分派方案,分红总额30.83亿元,并制定2025年半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拟分红总额50.02亿元。同时,公司继续推进实施公司股份回购事项,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回购公司股份5,254.20万股,成交总额为21.1亿元(不含交易费用)。报告期内,公司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系统化、常态化加强公司市值管理工作。公司对未来发展持有坚定信心,对股东利益高度重视,期望与全体股东同心协力,共促发展,同创未来。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深耕国内业务的同时,积极关注并开拓海外市场。当前全球生猪养殖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公司希望利用多年来在行业内积累的各项技术优势、成本管控和环保治理经验等,充分把握海外市场的发展机遇,推动公司业务实现进一步增长。今年3月份,公司设立越南牧原有限公司,5月份,公司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发行并上市的申请,公司希望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推进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公司也将借助本次发行港股上市,重新梳理投资价值,塑造良好的资本市场印象,引入更多国际、长期投资者,进一步优化股东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公司坚信满足客户需求是公司持续盈利的根本,客户价值是公司发展的动力,未来公司会秉持着坚定不移为大众生产安全健康的猪肉食品、推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使命,持续优化经营、降本增效,生产出高品质的猪肉食品,在公司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主营业务、经营模式

1、主营业务及产品

公司主营业务为生猪的养殖销售、生猪屠宰,主要产品为商品猪、仔猪、种猪及白条、分割品等猪肉产品。公司所有屠宰生猪均来源于公司自有养殖场。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生猪4,691.0万头,其中商品猪3,839.4万头,仔猪829.1万头,种猪22.5万头;公司共计屠宰生猪1,141.48万头,完成鲜、冻品猪肉销售127.36万吨,屠宰、肉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3.45亿元。

2、经营模式

公司采用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肉食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覆盖整个生猪产业价值链。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便于公司实施更加严格的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全方位保证经营成果。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已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17家,分布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

公司自建饲料厂,自主研发营养配方并生产饲料以满足各阶段生猪饲养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品质优先的价值育种体系,持续选育优良品种;坚持创新研发与智能化应用,新风空气过滤系统、独立通风系统、智能环控系统、智能饲喂系统等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装备正在逐步覆盖,保障猪群生长环境;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设备协同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运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助力公司持续发展。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程智能化“生猪智慧养殖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的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数字化种养循环”模式入选《CMG乡村振兴观察报告(2023-2024)》典型案例。公司通过自养自宰的业务模式,将食品安全做到全程可知、可控、可追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同时,屠宰肉食业务也与生猪养殖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屠宰端能够获取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实际需求,推动养殖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生猪育种、生产,通过养殖和屠宰的联动管理,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升产品价值,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猪肉。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一体化产业链优势

公司历经30余年发展,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肉食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公司一体化产业链经营模式能够将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环保运行、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环节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智能化优势

科技创新,智能引领。公司创始人秦英林先生自1992年创业伊始就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对猪舍设计持续研发创新,积累了大量技术与经验。公司智能化猪舍能够为猪群提供洁净、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在确保动物福利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公司升级猪舍规划布局,采用分区管理,减少交叉风险;进风端空气经过四层过滤,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舍内采用独立通风系统,避免栏位间交叉通风;出风端臭气经除臭、灭菌处理后排放,不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同时,公司通过饲料高温灭菌、管链密闭输送、饮水超滤消毒、巡检异常报警等方式,实现对猪群的全方位把控,减少人畜接触,提升全程疾病防控能力。

公司持续推进智能化创新,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互联网的智能设备与技术,应用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研发出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智能声音监控、无针注射器等关键智能设备与智能化解决方案,并探索开发听声辨病、看图识病、疾病预测等功能。同时,通过开发物联网平台,把前端智能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处理,建立养猪大数据分析模型,精细化管理到每一个单元、每一台设备、每一头猪,实现养猪全场景数据高效管控。这些科技创新有效赋能养猪产业,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公司聚焦生猪产业链的数智化应用场景与业务需求,打造集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智能装备及平台服务于一体的生猪产业互联平台。通过向行业输出“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管理”等服务,推动生猪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三)生猪育种优势

公司始终以终端消费者消费需求为导向,以猪肉质性能、胴体性能、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为主要育种目标,开展育种和养猪生产业务。公司依托全产业链布局,开展大规模种猪性能测定和胴体性能测定,进行种猪遗传评估,经过近30年的选育与培育,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一致性好、适应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种猪群。

公司联合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种猪智能测定、种猪大数据遗传评估、种猪种质资源全基因组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猪育种系统,收集大量种猪及其后裔的表型测定数据,通过科学的遗传评估,加快群体遗传进展,确保公司能够快速挑选各项性能指标优良的种猪,通过精液将优良基因应用至核心群及扩繁群。公司建立了专业肉质检测中心,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开展种猪和商品猪肉质测定评估,为肉质选育提供数据支撑,持续选育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猪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实现自主育种,在轮回育种技术基础上,根据经营及市场需要采用二元或三元生产体系,保证公司能够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健康、优质的生猪。在轮回育种体系下,公司从生产的二元商品猪中选择产仔多、瘦肉率高的种母猪,使每一代母猪都能保持杂交优势,在繁殖性能、生长速度、瘦肉率和胴体品质等方面可同时满足种用和商品用需求。

(四)营养技术优势

公司在现有“玉米+豆粕”型、“小麦+豆粕”型配方技术的基础上,持续研发引入大麦、高粱、原料副产品、杂粮杂粕等,实现对原料的充分应用;同时持续研究低豆日粮,应用净能、真可消化氨基酸体系设计日粮配方,充分利用发酵氨基酸降低豆粕用量,不仅减少传统日粮对玉米、豆粕的依赖,也大幅降低了氮排放,对环境更加友好。公司根据原材料性价比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有效降低饲料成本。针对不同种群、不同生理阶段的生猪,依据猪群生产性能表现,运用析因法设计动态营养模型,为猪群提供最适营养。通过变频混合技术,可根据猪群生长性能动态调整营养供给,实现一日一配方、精准供给营养。

公司在饲料加工生产环节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系统一键启动,自动运行,所有饲料采用高温延时灭菌工艺,灭菌温度实时在线监控、分析、处理,保证高温灭菌效果;灭菌后的高温饲料经过三级过滤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后,使用密闭饲料罐车运输至养殖场集中料罐,再次使用管链密闭输送至饲养单元,实现全程无人为接触,饲料生物安全零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公司搭建了饲喂信息化系统,实现对饲料质量、采食情况和猪群生长性能的监控、分析、反馈,保证饲料品质、营养精准供给、猪群健康生长。

(五)原粮采购优势

公司通过与国内外主要粮商达成业务合作关系,积极多渠道扩充粮源,锁定原粮供应,降低风险。公司还围绕粮食产区进行采购布局,积极探索创新源头粮源合作模式,减少源头粮源到用粮企业中间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产区布局优势,优化对上游原材料的品质把控,致力于提升粮食产业链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与供应商达成合作共赢。公司根据粮食市场行情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配方,采用灵活采购策略,进行不同品种间的原料置换,降低饲料成本。

(六)生产管理优势

公司对饲料加工、种猪选育、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屠宰肉食等业务环节各项生产流程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制度和技术规范,实现“种、料、康、养、智”等二十大钻尖技术底层突破,攻克生物育种、养猪环保、疫病防控等多项重大难题,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公司根据各养殖场区不同的运营阶段与饲养阶段,结合产品品质、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盈利能力等因素,制定科学的一线利润结算方案,让每一个员工和干部算清账,激发员工内驱力,达成超级目标。

公司以价值创造为基础进行价值分配,自主开发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详细准确考核到场到人,场区经营结果直接挂钩生产人员薪酬,量化分析员工能力、效率和价值,实现人岗准确匹配。公司推行生产标准化,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制度和技术规范,在内部搭建学习平台,汇总推广标准化视频,生产技术直达一线,能够快速复制先进工作经验、有效提升各岗位业务技能水平,提高公司生产效率。

(七)人才优势

公司创始人秦英林先生,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与钱瑛、杨瑞华、苏党林、褚柯、李彦朋、牛旻等一批行业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技术骨干构成了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公司秉持价值观选人育人用人的理念,广纳贤能,持续引进卓越领头人、A类干部及达人,支撑公司二十大技术创新突破,致力于打造年轻化、梯队化及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推动公司快速发展。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0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