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养殖草食资讯>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沈建忠:关注人兽共患病,建议强化基层兽医队伍
发布时间:2023-03-10 11:05来源:新京报


近年来,许多重大的传染性疾病暴发都和动物有关,动物健康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的健康。

从事动物医学研究30余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带来了从动物源头加强人兽共患病防控方面的建议,提出要强化防控政策落实,尤其完善地方和基层的防控力量,强化基层兽医队伍。沈建忠还提到,应该重视宠物疾病的防治,养宠物一定要按要求打疫苗,人病兽防,关口前移,是阻断人兽共患病传播最重要的途径。

从二十年前的“非典”,到近年来引发世界性关注的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以及近三年来的新冠肺炎,人类主要的病原体大约有1400多种,其中60%以上为人兽共患病原,而近年来170余种新发的传染病中有超过75%为人兽共患病。

以狂犬病为例,狂犬病的源头来自于动物,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上每年报告死于狂犬病者约55000人,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多由病犬传播而来。还有布鲁氏菌病,主要来源于牛羊等草食动物,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如饲养过程与皮毛肉类加工过程中的直接接触;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如食用污染的畜产品及奶制品等。

“狂犬病、布病等是典型的人兽共患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有上升的苗头,这是值得警惕的。”沈建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禽畜养殖和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人兽共患病防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沈建忠介绍,我国每年出栏的猪有6亿-7亿头,家禽150多亿只,羊3亿-4亿只,肉牛4000万-5000万头,还有超过3600万吨牛奶……

“这么大的饲养量,这么高的消费量,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以及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沈建忠说,“但不管工作量多大,动物源头的防控一定要做好,这是最重要的。”

饲养宠物,一定要打疫苗

在给人类带来健康隐患的动物中,宠物无疑是重要的群体之一,与野生动物相比,宠物与人类接触更多。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养宠物的人群也越来越多。有调查显示,到2020年,我国宠物数量超过1亿只,所以对宠物人兽共患病进行防控,对人的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重视宠物疾病的防治。”沈建忠说,近年来,关于动物医学毕业生多从事宠物医生的话题屡屡引发关注。对此沈建忠认为,宠物医生的增多是一件好事,事实上,我国居民当前对宠物健康的关注仍然不足,在这方面,应该强化宠物健康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这个观念。

在人兽共患疾病中,宠物是人们最先想到的途径。以犬类为例,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宠物犬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普及性不够高,在人狂犬病例中,由病犬传播的占80%-90%。

如何更好地预防宠物饲养中的健康风险?沈建忠建议,饲养宠物时,首先要了解宠物相关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宠物的常见疾病,特别是人兽共患病,只有对其有所了解,才能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不同的宠物可能带来不同的健康风险,如犬类宠物可能引发的人兽共患病有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宠物猫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包括弓形虫病、猫抓病等。猫抓病也被称为猫爪热,可通过被猫抓伤或密切接触感染人。宠物鸟类携带的人兽共患病包括鹦鹉热、结核病等,其中鹦鹉、鸽子、孔雀等都是易感群体。

在了解宠物疾病知识之后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保健,是防控人兽共患病传播的有效方式。沈建忠提醒,养宠物一定要按要求打疫苗,人病兽防,关口前移,是阻断人兽共患病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把健康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最好的办法。“做到了这些,就可以放心养宠物了。”

饲料减抗,也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

由动物带来的健康隐患不止是人兽共患病,还有微生物耐药性问题。在动物饲养集约化、规模化的过程中,畜禽患病的风险也在升高,一旦动物疫病暴发,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畜禽规模化饲养过程中,要防治动物疾病,保障动物健康,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抗菌药物的超时、超量、超范围的使用,很容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而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有随着食物链和环境传播给人的风险,进而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

一份来自《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204个国家的数据中,有127万人死亡直接归因于耐药性感染,495万人的死亡与微生物耐药性相关。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初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是目前全球人类面临的十大健康威胁之一。如果不采取措施阻止微生物耐药性的蔓延,到2050年,每年死亡人数预计将增加到1000万人,相当于2020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

“动物中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一方面会造成药物残留,给人体带来危害,另一方面会产生耐药菌,并通过食品和环境传播给人,造成潜在风险。”沈建忠说,“比如一部分抗菌药物被允许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如果动物饲养中这些抗菌药物大量使用所产生的耐药菌传播给人,就会降低人类使用这些药物的疗效,从而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所以在防治动物疾病时主张使用动物专用药物。”

作为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者,沈建忠和他的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在2015年,他和他的团队发现了多黏菌素耐药性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机制,这一成果的发现,为我国和多个国家对抗菌药物使用风险管理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关键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我国农业农村部停用抗菌药物用作饲料添加剂和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进程。

近年来,我国在畜禽养殖领域实施了多项禁抗减抗的措施,但禁抗减抗之后,如何来防治动物疾病,这也是沈建忠和他的团队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禁抗减抗,不能光禁、光减,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提高养殖水平、疫病的诊疗水平,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另外,还要研发抗菌药物的替代技术和产品,比如挖掘天然产物中的抗菌活性成分,开发微生态制剂等,创制的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抗菌药物,用于动物疫病的防治。”

食品安全,我国一直在进步

病从口入,食物污染是导致人类疾病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由动物引发的健康风险中,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危害因子(如食源性病原、兽药残留、霉菌毒素污染等)往往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动物源性食品市场庞大,供给和消费规模都非常大,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任务也非常艰巨。在众多的监管措施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针对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产品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一个小小的试剂盒就要数千元。这不仅制约着药物残留快速检测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食品安全监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沈建忠及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突破了一系列核心试剂配方和关键生产工艺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研发了80余种涵盖主要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的残留快速检测产品,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日常检测提供了手段。

近二十年来,残留快速检测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已经彻底改观,“在国内同行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我们国家自己研发和生产的快检产品越来越多,质量很好,检测效率和准确率都非常高,而且价格也很便宜,一个试剂盒可能只需几百元甚至更低。”

“这些年来,在国家和相关行业部门的重视下,我国食品安全的情况总体不断向好。2021年,我国食品抽检合格率超过97%,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沈建忠说。

三十年中,沈建忠经历了我国动物健康、食品安全状况的巨大变迁,也在不断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尤其是人兽共患病,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他认为,联合卫生健康、环境、食品、农业等多部门、多学科,开展全链条、一体化防控势在必行。同时在基础研究、防控产品研发等方面,要加大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力度。“相当一部分人兽共患病的动物源头还没弄清楚,如动物冠状病毒感染等,究竟是什么动物携带的,怎么传播的,都要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需研发更多更好的防控产品。当前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前沿学科发展很快,相信这些技术在人兽共患病防控方面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话委员:建议强化基层兽医队伍

新京报:今年两会上,你带来了什么建议?

沈建忠:主要是从动物源头加强人兽共患病防控方面的建议。在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农业农村部去年也印发了《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近些年来,我们国家也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下一步需要多措并举、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新京报: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个问题?

沈建忠:近年来,许多重大的传染性疾病暴发都和动物有关,动物健康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的健康。我这些年的工作也一直在做动物健康的事情,包括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微生物耐药、人兽共患病防控等,这些直接或间接的都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新京报:你认为,怎样才能让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沈建忠:一方面,政府要统筹协调,开展跨部门、跨学科的协作,甚至是国际间的协作,建立与完善人兽共患病一体化防控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兽医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加强防控技术与产品研究;最后,要强化防控政策落实,尤其完善地方和基层的防控力量,强化基层兽医队伍。

新京报:你提到基层兽医队伍建设,为何要强调这方面的工作?

沈建忠:我国养殖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不断地规模化和集约化,一般来说,大型的养殖企业,在动物疫病防控、强调生物安全等方面都需要更加严格,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会非常大;但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中小型养殖业也将长期存在;此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种养结合等形式也很重要。面对我国多元化发展的养殖业,未来需要一个完善且高效的基层兽医队伍,才能更好地提供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保障等卫生健康服务,他们是一线的动物健康保护者,强化这支队伍,对未来降低动物健康问题引发的人类健康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京报:能否通过规模化的养殖降低风险?

沈建忠:规模化是趋势,但规模化并不等于越大越好,也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化。过度追求规模,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等。提质增效是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基层兽医,守住动物健康的第一线。

新京报:我国当前在地方和基层兽医方面,是否有相应的培养机制?

沈建忠:我们在兽医人才培养方面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高等教育,我国有80多所高校设有动物医学类专业。这些年来,为了加强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我们一直在推动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从四年制向五年制过渡。到现在,已经有超过一半高校中的动物医学专业变成了五年制,此外还有硕士及博士的研究生教育等,高等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是专业职业教育,主要是三年制的专科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人才;第三是兽医的继续教育,其中包括有提高基层兽医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这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专业教育,目的就是按照地方和基层的需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为地方和基层兽医队伍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今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方和基层兽医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能力。

新京报:人兽共患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是否有人才培养的计划?

沈建忠:围绕着国家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的战略需求以及新农科学科建设需要,近年来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兽医公共卫生本科专业。专业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兽共患病防控、微生物耐药、食品安全及生物安全等方向,旨在培养通过维护动物健康来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高校成立这一专业,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为防控动物疾病与人兽共患病,保障食品健康和人类健康增添新的力量。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0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