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养殖生猪资讯> 正文
贵州:千方百计发展生猪产业 黔江实现稳产保供背后
发布时间:2020-12-09 13:43来源:华龙网


当翻开黔江区农业农村经济这一篇章,生猪产业称得上当之无愧的“骨干”力量。

这一产业在经历了13年的大发展上一骑绝尘,连续12年获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即使在非洲猪瘟肆虐的大环境下,这一产业继续迎难而上,以坚定不移决心和信心向着国家现代生猪产业园目标前进。

2019年以来,黔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市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精神,千方百计发展生猪产业。数据显示,今年黔江生猪规模化率达到60%,预计出栏生猪65万头,人均接近1.2头,毛收入30亿元左右。

黔江,继续用出色的成绩单证明这支农业产业的爆发力。

12字“真经”

严防死守“非瘟”持续增产

生猪产业保持健康发展背后,严防死守非洲猪瘟是关键。

“少死就是增收,无疫就是增效”,这句话充分描述了非洲猪瘟肆虐这一大环境下恢复生猪生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12字“真经”也牢牢筑起黔江预防“非瘟”发生的工作思路。

尤其在生产方面,经不断的探索与总结,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这一体系对人员、物资入场管理程序,生产单元消毒、防疫程序等做了详细规定 ,形成黔江阻隔“非瘟”一大特色。

“目前黔江正在申请创建无疫小区,自10月份通过市级检查验收后,11月份接受了农业农村部专家评审。这将是全市第一个无疫小区,标志着黔江疫病防控水平居于全市领先水平”,黔江畜牧发展中心兽医科科长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在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记者看到,整个养殖场实行全封闭式养殖,每个环节严格执行对非养殖基地人员、车辆的进出的把控。从户外回养殖场的员工要按照流程进行8级洗消工作,之后再进入至少3天的隔离期,且人体及随身携带物采样送检结果呈阴性后才能安全进入生产区。

通过8级洗消,就连指甲盖里面的污物、细菌都能清洁掉,3天物理隔离则将病菌存活的可能性扼杀在隔离期间,再通过检测确保安全。

而这只是生物安全体系其中一个体现。

一方面从源头上保障全区生猪种源的标准化,另一方面还要高标准建设猪场,进行专业化设计。

比如在新建圈舍上,黔江普遍采用漏缝地板、刮粪机、干湿分离机、限位栏、产床、保育床、自动投料系统等设施设备,实现“自动饲喂、自动通风、自动温控”,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真正体现设施农业。随着饲料生产、技术研发、粪污处理等配套设施功能的完善,更是为养殖环节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集中开展春秋动物防疫工作,严格养殖环节和流通环节管控,强化日常性监管。使得近年来黔江区没有出现重大动物疫病,没有发生非洲猪瘟,继续保持清净无疫,保障了生猪产业持续增产增收。

“在努力克服非洲猪瘟疫病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展生猪产业方面,主要成效表现为五好,即恢复生产好、招商引资好、扶贫效果好、疫病防控好、污染防治好。”黔江区畜牧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总结。

2019年畜牧实现产值16.49亿元,其中生猪产值实现12.23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74%。今年,生猪规模化率达到60%,预计今年出栏生猪65万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数据比去年的60.28万头还多产近5万头。

“四轮”驱动格局

企业入驻为发展势头再添“一把火”

在做到 “无病无疫”,安全生产的基础上,黔江发展生猪产业,优良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底色。绿水青山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筑起的“防疫”墙,将清新的空气源源不断过滤进场。

这一先天“基因”成功吸引着全国优秀养猪企业入驻黔江。

就在今年5月,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100万头生猪保供项目首个猪场于在石家镇火石垭村正式开工。

火石垭村党支部书记马学全认为,项目能够落地主要原因是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方面落实了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生产“第一难”的饮水问题,另一方面区镇村三级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流转了土地600亩,解决了猪场载体问题。

对此,新希望六和项目负责人深有体会。

“项目最终选择这里,除了黔江有着天然的养殖环境,还因为这里营商环境好,经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议,帮助我们解决了用地、用水、用电问题,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进驻黔江的决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火石垭猪场项目正加快平场工作的推进,为节约土地,每栋猪舍均为5-6层楼的楼房式建筑,同期推进的还有新华乡艾子村猪场。据介绍,每个场养殖母猪6750头和存栏育肥猪7.2万头,预计首个场于2021年6月份投产,建成投产后将实现30万头出栏规模。

今年6月,黔江区政府还与正邦集团达成在黔江投资4亿元发展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的共识,首个养殖场选址在五里乡西洋村,流转土地500亩,设计规模存栏1万头母猪,预计2021年底建成投产。

自此,黔江生猪产业形成了以六九畜牧公司发展50万头无抗生猪、新希望集团建设 100万头生猪保供基地、雨润集团恢复发展10万头生猪和正邦集团发展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的四轮驱动发展格局,发展势头再添“一把火”。

据介绍,今年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养猪行业高达2.5亿元,这在黔江区畜牧业历史上实属罕见,无疑将引领黔江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成为老百姓一大收入来源

企业的入驻,产业的集群带来生猪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保供给、惠民生、促稳定、增收入的重要载体。

2020年黔江畜牧辐射贫困户7944户,占贫困户数的68%,其中生猪辐射贫困户2924户,占贫困户数25%。

为解决贫困户买猪难、买猪贵和实现利益联结,今年7月起,黔江区畜牧发展中心指导养猪企业开展“千猪送千户”扶贫行动。新华乡的贫困户也获得了“千猪送千户”行动的实惠,74头扶贫猪免费送到家门口。

记者走访了新华乡梨子村贫困户赵百玉家,圈舍里的2头扶贫猪经过4个多月的喂养,猪仔已经长成架子猪,活蹦乱跳。

赵百玉一家8口人,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成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黔江区最后一批脱贫的贫困户。在政府兜底的基础上要真正脱贫还得实现自我“造血”,动员贫困户加入生猪养殖队伍是办法之一。

“生猪出栏后既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卖给当地养殖场,一年至少带来1万元的收入,这成为这个8口之家的一大收入来源。”新华乡乡长余明方表示。

生猪经济的带动作用远不止于此,还成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1月24日,新华乡顺利出栏70余头育肥猪顺利通过检验检疫,每头育肥猪重达300多斤,42万余元随着手机的到账通知成功入账,养殖大户李成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新华乡的养殖大户,李成的养殖场今年经过改扩建,完成新建圈舍7010平方米,新建的养猪场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建设,生猪存栏规模由900头增至2900头,出栏突飞猛进,成为今年黔江区效益超千万的5大养殖大户之一。

新华乡农业服务中心高树林介绍,新华乡今年预计出栏生猪6000-7000头,带来2000万元左右的生产效益。正在实施的“生猪+脆红李”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发展了500亩经果林,不仅可以带动村民就近务工,还将形成新华乡产业振兴又一大特色。

在生猪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另一个好消息是黔江还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来保障养殖户收入。今年在黔江启动的大商所生猪饲料成本“保险+期货”项目,有效规避了下半年饲料成本大幅上涨带来的养殖风险。

该项目共承保生猪饲料1.35万吨,为156户养殖户的5.4万头生猪提供3个月的饲料成本风险保障,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项目总保费161万元,共实现赔付263.79万元,赔付率高达164%,养殖户户均赔付约16910元,最高获赔19万元,自缴部分回报率约为12.19倍。

一组神秘数字

探秘“头号”产业核心力

说到黔江生猪产业蓬勃发展的迅猛势头,“11152”这串神秘数字是解开这一“头号”产业核心力量的密匙,它既代表了黔江生猪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标准,又代表黔江区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为载体建成国家级现代生猪产业园具体目标的决心。

实施“11152”工程,即建设50万头无抗生猪基地1个、建设100万头生猪保供基地1个、发展10万头生猪种场或育肥场10个、发展2000-10000头生猪规模场50个、发展100头母猪供种场20个,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专业户”发展方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养殖基地,带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六九畜牧正在加快建设50万头无抗生猪,新希望集团正在推进100万头生猪保供基地,雨润集团正在优化屠宰加工建设,生猪全产业链初见雏形。

其中,已建成1个2000头全国核心原种猪场,1个500头种公猪站,1个3000头祖代猪场,1个6000头父母代猪场,20个供种繁殖场和419个规模养殖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猪养殖体系。

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生猪产业迎来了一次更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正向市上争取将黔江区现代生猪产业园项目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争取更多发展政策。” 黔江区畜牧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按照计划,黔江将用1-2年时间建成市级现代生猪产业园,用3-5年时间建成国家级现代生猪产业园。

接下来,黔江区将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为载体,建设集养殖、饲料加工、屠宰、肉食品深加工、冷链物流、研发等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猪肉食品产业体系,在十四五末建成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税收1亿元的生猪全产业链。(华龙网记者 李成 陈攀)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0
广告
广告
广告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