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养殖草食资讯> 正文
曹兵海:920万吨牛肉消费市场未来将比拼三方面质量提升
发布时间:2022-11-17 11:14来源:牛羊宝典


进入冬天,全国开启牛羊肉消费旺季,对于牛羊产业来说,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火热的时期。2022年最后两个月行情走势如何?肉牛产业该如何布局未来?《牛羊宝典》记者专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曹兵海教授,分享对最新形势的研判与建议。

进口牛肉增加20万吨

预计2023年行情稳中缓涨

牛羊宝典: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1249亿元,下降4.6%,牛羊肉消费是否也受到影响?生产端是否受到了影响?预计今年肉牛出栏量是否会有提升?

曹兵海:1-9月,餐饮消费下降,牛羊肉消费是不是受影响?回答是肯定的,牛肉的消费量肯定是受到影响了,主要是国产牛肉的消费量受到影响,进口牛肉实际上是增加了。进口牛肉,很可能弥补了国产牛肉产量不足,消费量下降意味着国产牛肉消费量下降,还有国产牛肉供给量不足,进口牛肉弥补了国产牛肉不足的问题,1-9月份进口同比增加了20多万吨。

国产牛肉产量不足、消费量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疫情和气候的影响。从春天到六月底,新冠疫情的影响太大了,此起彼伏,尤其是北上广一线城市及其周边的城市群,这三个是牛肉消费主消费区,最突出的应该是上海。当然,春节之后一直到六月底,本身就是每年的惯性牛肉消费低迷期。

新冠疫情对生产区的影响也很大,肉牛主产区以及牛源的主要供给产区在东北、内蒙、新疆等区域。这些地区的疫情防控肉牛的生产、牛源的供应、销售都造成了影响。

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自然灾害。南方干旱,北方水涝,整个降雨带从南方向北方转移。到现在,南方的干旱还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得到缓解,草料成本相应提升。

综合来看,国产牛肉受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外进口牛肉弥补了一部分的缺口,有助于维持消费的稳定,对此,我们持正面开放的态度。

估计今年的出栏量,很可能不会有大的变化,与去年相比甚至会有所减少。我们观察到,在持续三年的疫情中,很多新建上马的项目,实际上并没有进牛,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牛进场了但是没多久就转走,来来回回就那么点牛,更多是“面子”工程,我个人认为,实际上是减产了。

《牛羊宝典》: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从3-4月份开始,牛羊肉价格触底反弹,您预计11-12月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预计2023年会有怎样的走势?

曹兵海:今年牛肉价格的底部应该是在三月份,当时以上海地区为首的不少城市疫情比较严峻。之后3-6月的价格上涨非常乏力,环比增幅都是负值,从七月份儿才变为正的0.1%。也就是说七月份回归了正增长,价格逐渐变旺,接近一月份儿的价格水平。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如果没有其他更剧烈的负面影响的话,价格应该不会下跌。因为到了冬季,后面紧接着是元旦、春节,都是消费旺盛的节气。二十大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展方式也有所调整,更贴近世界经济背景和国内的整体状况,对经济和消费都是利好的。

九月份已经到了正的0.8%的增长,我认为增长至少会持续到过年,过年之后,是否又会重复历年价格低迷的状态?现在还说不好,至少过年之前,价格应该是还会持续上涨,但未必会有很大的涨幅。

因为从2017年到2020年,在新冠发生之前,牛肉的价格一直是突飞猛涨,牛肉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活牛的价格上涨。剔骨牛肉的价格从2017年的63.15元/kg,到2018年的66.99元/kg,2019年是80.08元/kg,2020年是85.3元/kg。这四年中,每公斤牛肉价格的涨幅达到了20元,牛肉价格飞跃式上涨,带动了活牛价格的上涨,表现出来的是肉牛产业跃进式、跨越式的发展。

新冠发生之后,剔骨牛肉价格从2020年的85.3元/kg,到今年1-9月的85.75元/kg,实际上只上涨了0.45元/kg。这也是我在预判今后价格会上涨但不会是大幅度上涨的原因,可以说国产牛肉、剔骨牛肉价格的天花板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国产牛肉价格遭遇了天花板效应。

牛肉价格0.45元/kg的变化反映在活牛价格上,基本只有1-1.5元/kg的提升。根据产业调研的肥牛价格,这三年间起起伏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表现在每公斤活牛,不管是母牛、小牛,还是二槽子牛,实际上价格的提升都不是太大。

但是,养牛的盈利状况变难了,重要的原因是成本上涨,压缩了养牛的利润空间,这让牛企感觉很困难。所以,我认为今年12月增长空间不大,还会微微的上涨,但不会有跨越式的增长。2023年如果疫情状况没有明显改善的话,行情依旧还会保持今年的变化趋势——春夏低迷一些,之后提升的S状价格曲线;如果有其他重大影响的话,可能另行分析。

一年一胎技术需满足四大条件

未来肉牛产业将比拼质量

《牛羊宝典》:肉牛产业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目前行业内能达到一年一胎的比例大约有多少?您如何看待这项技术?

曹兵海:肉牛母牛产业,是以时间、廉价的资源、物理的空间以及释放母性天性来换取犊牛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一年一犊”主要取决于这四项条件。这四项条件的工业化,至今都没有取得技术性突破。更具体说,人类能培育出肉牛品种来,但还没有掌握母牛养殖的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技术。大学、研究所、试验场,尽管能实现一年一胎,但没有经济效益甚至是亏钱的,就只能算研究而称不上产业。

所以说母牛产业要想达到一年一胎,必须具备这四个条件。目前母牛产业当中有一种倾向,就是想像养猪养鸡一样高度集群化,也就是工业化来生产。现阶段是不行的,因为肉牛母牛单胎低产、经济长周期的两个特性,是企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不喜欢的。

肉牛母牛的一年一胎生产,在我国有成熟的地区,例如草原牧区,再比如宁夏、甘肃一家一户,小群体大规模、藏牛于户的山区。自从古代有了农耕,就有一年一胎技术,现在在宁夏、甘肃草原牧区、新疆、内蒙半农半牧区……只要是牛群规模不大,到处都是一年一胎的存在,这是有目共睹、历史为证的事情。而工业化的进步,实际上是逼母牛退出农产区。

反过来把母牛集中起来,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提升,但无法改变不母牛的产业性质:它需要时间,周转期很慢,需要物理空间,需要有活动场地——我们保证不了。需要人工去饲养,但是工人工作8小时,其他的16个小时需要母牛照顾牛犊,但是空间不够,母牛的权利被剥夺,最终导致牛犊的死亡以及疫病。这就是一年一胎技术无法实现的原因。

所以,这项技术从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现在仍然存在。但是现在用用工业化、半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思维来养牛。母牛首先是生存保命,导致不发情、不产犊的情况。饲养密度越大,牛场的投入越高。密度越大,它的自由越被剥夺,最低限度的生存空间保证不了一年一胎技术就无从谈起?因此,这项技术的实现有前提条件,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技术投入,但是过了量,就是一种自杀式的技术。

《牛羊宝典》:母牛是基础,您之前分享过的“葡萄式”产业结构目前是否有比较成功的模板?全国母牛产业发展形势是否理想?

曹兵海:葡萄式的产业结构,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但是,目前它是市场机制下的葡萄式。比如说在宁夏、甘肃这些地区,小群体大规模是松散的,实际上葡萄式的产业结构在以前农耕时代就存在,它是市场农耕时代机制下的葡萄藤模式。

现在,行业不再依赖一家一户的养殖,打造高成本的超大型养牛场,把牛自然的最低生存条件变成工业化来生产,实际上就违背了葡萄式的养牛产业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初,生产队像一串葡萄,集中了好多个一家一户里的牛,若干个生产队又汇集到一起,我们曾经耕牛有1.3亿头,没有奶牛。

耕牛最多的时候,是60年代达到了1.9亿多头,但是不会用来产肉。被拖拉机替代后,牛的功能失效之后,大批地送往屠宰场。所以当时兴起的屠宰场,包括直到现在还在沿用屠宰耕牛产肉的思维模式,屠宰场建设非常大规模,但是没有那么多牛拿来屠宰。

在目前这种状况下,我们的家庭牧场提倡“就地就近就便”的原则,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才是真正适合中国的模式。像温铁军教授批判,美国式的想象当中的模式,肯定不适合。因此,我们现在的一些政策,已经不提标准化、规模化,而是提倡适度规模。现在讲产业集群,不是说一个场要有多大规模,而是形散神聚,形式上是一家一户,但是内在是相关联的。产业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变,政策也正在调整,不再提倡大规模,除了肉牛产业,其他产业同样。

现在的政策是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把数量放在第二位,原先是增产规模,讲究数量,后期产业结构调整提倡质量并存,到二十大指出讲究提高质量,将数量放在第二位,发展思路发生了变化。

现在,葡萄式的结构要更接近现在的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我们称为家庭农场,约等于升级版的农户,农户指的是农耕家庭牧场,农场是现代农业,把设施设备、技术高效的投入牧场,然后与市场接轨。

并不意味着一个大企业要从母牛到育肥牛,自己建屠宰场做全产业链。到目前为止,国外没有这样做的。有人说嘉吉、JBS这样的大公司做全产业链,它其实是分段的,养牛、屠宰、食品加工各个板块分工都很专业,不是一个家庭农场里涵盖全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产业的变化,葡萄式的结构也在逐渐进化。只是在升级过程当中,过于书本化,比如一些“公司+农户”的案例,公司生存都成问题,就没办法带动农户,这样的情况除了政策强行通过公司把补贴发给农户之外,没有起到其他正面的作用。

《牛羊宝典》:对于当前的行情和形势,您对肉牛养殖企业有哪些建议?

曹兵海:我的建议是认清今后的发展形势,当下不管是投资还是生产,我认为,全国720万吨的国产牛肉量,超过920万吨的牛肉消费,我们有大的市场和消费基数。只是说今后,市场的增量,或许就是牛肉产量和牛肉存栏量的增量,速度会放缓。

但是,这么庞大的基础是存在的,可能今后还会有大的变量——质量提升。从肉牛、种牛的品种,到养牛的组织化形式都会向高质量发展。预计会很快发生变化,就像从冬天到春天,虽然看不到树叶瞬间长大变绿,但是潜移默化的在迅速变化,肉牛产业也和大树一样整体在提升。

作为一个企业,从牛种、技术到牛肉和牛肉的加工,最后送上餐桌,在这一条产业链上,实际上存在着一条价值链。因此,希望养殖户和企业,除了按产业链思维来考虑,一定要把链上的每一个点连起来算账,帐算不通的话,说明价值链没有打通,意味着产业链实际上是虚假的。

我认为,要清楚市场的底层逻辑,我们市场的最大的需求有这么大,因此,在生产上,要降低成本,是今后任何一个时期,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养殖场都要攻克的难题。

因此,在今后肉牛存栏、牛肉产量,增速可能放缓的大前提下,质量的提高将形成很大的增量空间,谁在价值链上走得通,同时不断提高质量,不光是从草料到牛种,还能到肉品加工、送上餐桌,提高生产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三方面。那么,谁就能在质量增量的巨大市场里占得先机。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0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